联系电话
0755-8996 6995
邮箱地址
szgszlyjh@126.com
网站首页
研究会介绍
研究会动态
专家智库
项目咨询
课程培训
关于会员
联系我们
搜索
陈德球书评 | 构建中国公司治理评价的自主知识体系
2025-08-08 15:26
公司治理研究会
点击: 次
构建中国公司治理评价的自主知识体系
——评著作《中国保险机构治理指数研究》
陈德球*
《中国保险机构治理指数研究》
在我国金融机构治理改革与发展步入提质增效的重要时期,南开大学亚太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南开大学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金融机构治理研究室主任、南开大学商学院财务管理系副教授郝臣博士的著作《中国保险机构治理指数研究》应运而生,为我国公司治理评价领域贡献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成果。该书不仅填补了国内保险机构治理质量量化评价的研究空白,更为重要的是,它彰显了我国学者在构建公司治理评价自主知识体系上取得的重要突破。作者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创新的方法框架和翔实的实证数据,为保险业乃至整个金融领域的治理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范式与操作工具。
扎根中国实践的理论创新:构建本土化治理评价体系
《中国保险机构治理指数研究》最显著的学术贡献,在于开创性地构建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和保险业特色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该书作者敏锐地认识到,中国保险机构治理既要遵循现代公司治理的一般规律,又要兼顾中国特有的股权结构、监管环境和市场发展阶段。基于这一洞察,该书创造性地提出了
“中国保险机构治理指数”(亦称南开保险机构治理指数,英文缩写为
CIIGI
)这一综合评价工具,从股东与股权结构、董事与董事会、监事与监事会治理、高级管理人员、信息披露和利益相关者六大治理维度,全面刻画中国保险机构治理的质量状况。
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并未简单套用国外已有指标体系,而是立足于对中国保险市场多年的跟踪研究,设计了诸如外部监事设置情况、合规官设置情况等极具中国特色、符合行业发展特点的评价指标,并以治理评价指标为核心,构建了包括主体、客体、原则、指标、标准、模型、权重、指数等评价要素的治理评价系统。这种理论创新不是仅对已有治理理论的简单补充或修正,而是从中国本土治理实践出发的全新构建,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实践洞察力。正如书中反复强调的,唯有立足中国国情、反映保险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保险机构治理评价工具才能真正发挥实践引导和治理诊断地功能。
在理论框架设计上,作者坚持公司治理研究不能重形式而轻实质的研究取向,因此将治理机制的实际运行效果纳入评价体系。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和大量案例分析,作者发现部分保险机构虽然建立起
“形似”的治理结构,但实际运行中仍存在“形备而神不至”的问题。基于这一发现,中国保险机构治理评价体系特别注重考察治理机制的实际执行情况和效果,而非仅关注治理结构的表面完备性,这一创新使评价结果更加贴合保险机构的真实治理水平。
突破方法局限的方法创新:导入科学适用的研究方法
《中国保险机构治理指数研究》在方法论上的创新同样极具特色。作者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补充的研究方法,精心构建起一套科学严谨且具可操作性的治理评价体系。在指标权重确定的过程中,作者不仅向学术界和业界专家发放百余份调查问卷,并创新性地采用群决策层次分析法,使权重分配更加尊重学术专家和行业专家的专业判断,增强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和过程也体现了作者的探索精神与严谨学风。面对保险机构信息披露不充分、数据获取困难的现实挑战,作者带领课题组成员采用手工方式整理原始数据,对每个指标都制定了多途径整理方案,并形成数据整理说明手册;同时开发了多渠道数据验证机制,通过公开资料、监管报告、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等多种方式交叉验证数据真实性。这种严谨的研究态度确保治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公信力。
动态评价机制的建立是该书另一方法论上的亮点。作者认识到公司治理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因此作者连续多年开展跟踪式的治理评价,根据监管政策的变化实时升级和更新保险机构治理评价系统,这不仅能够反映保险机构治理水平的静态状况,还能捕捉其治理改进的动态轨迹,为监管部门呈现更具行动指导意义的评价结果,也为保险机构优化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聚焦实践价值的政策创新:联通学术研究与实务需求
《中国保险机构治理指数研究》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其突出价值不仅体现在学术创新上,更体现在其对保险业治理实践和政策制定的深远影响上。该书出版后,课题组基于中国保险机构治理指数及本书的系统研究成果,提炼出多份关于提升我国保险机构治理水平的对策建议报告,以成果专报等形式报送监管部门领导并获批示。围绕我国保险机构治理质量与发展,先后受行业协会和学会、中国银行保险报、多家保险机构的邀请为董监高人员开展公司治理专题培训。其中,针对特定保险机构的治理培训,课题组还会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公司治理评价诊断报告。上述成果的广泛应用和转化,充分验证了该研究的实践价值与社会影响。
该书的实证研究结果对保险业风险防范具有一定警示作用。在开发的中国保险机构治理指数数据库的基础上,作者通过对行业全样本保险机构治理状况的系统评价,揭示了治理缺陷与经营风险之间的相关性。这些基于大数据的实证发现,不仅为监管部门实施精准监管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保险机构优化治理提供了明确方向。
该书还推动了保险机构治理的行业对标和最佳实践分享。作者通过公布治理评价结果和编撰中国保险机构治理案例报告,形成了良好的行业示范效应,促进保险行业治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致力知识自主的范式创新:产出学界广泛认可的成果
《中国保险机构治理指数研究》的出版,是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典范之作。作者没有简单移植国外治理评价理论与方法,而是立足中国保险业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总结凝练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并基于该套体系对我国保险机构治理状况展开全样本、长周期的评价与分析。这一研究体现了中国学者在构建自主公司治理知识体系中的文化自觉和理论自信。《中国保险机构治理指数研究》提出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不仅适用于保险领域,对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乃至非金融企业的治理评价均具有参考价值。
该书在学术界和实务界引起的广泛反响也印证了其价值。自出版以来,基于中国保险机构治理指数完成的系列研究成果被多个学术期刊和报纸期刊所刊发,并荣获多项科研奖励。新华社、新华网、上海证券报等重要媒体对该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部分报道单篇浏览量突破百万,相关报道将书中的中国保险机构治理指数誉为我国保险业治理状况的
“晴雨表”或“指示器”。在
202
3
年举办的第十二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金融机构治理与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主题论坛上,众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保险机构治理指数是我国公司治理评价自主创新的成功范例。
《中国保险机构治理指数研究》一书展现了作者的学术担当和创新精神。该书不仅是保险机构治理评价研究领域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进程中的重要阶段性成果。该书的出版启示我们,只有扎根中国大地、解决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才能产出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才能在全球治理和金融发展话语体系中发出响亮的中国声音。
*
陈德球(
1
981
-
),安徽安庆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司治理、公司金融、财务会计、审计、创业投资等。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
·END·
深圳市公司治理研究会
期待您的加入
微信号:szgszlyjh
为您推荐
深圳市中小企业产业紧缺人才培训项目—公司治理与家
《公司章程与高效董事会建设》培训班成功举办
深圳市中小企业产业紧缺人才培训项目—公司章程与高
研究会发起人代表一行参观考察副会长单位深圳市天一
热点文章
李维安在深发布《大湾区上市公司
第八届中国(深圳)公司治理高峰
第六届董事会多样性论坛成功举
“数据赋能,知产增效” 主题沙
圆桌对话——聚焦 “她力量”深
涂强在第八届中国(深圳)公司治
苏毅在第八届中国(深圳)公司治
王德全在第八届中国(深圳)公司
研究会发起人代表一行参观考察副
交流活动 | 研究会带领青岛西海